熱門關鍵詞:
熱門關鍵詞:
綠色是貴陽的城市底色,更是未來發展追求的主色;
紅色傳承是遵義的精神動力,綠色發展是戰略選擇;
“邊緣”變“前沿”的銅仁,生態資源成后發趕超的戰略資源。
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,貴陽、遵義、銅仁三市走上一條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相得益彰的發展道路——
貴 陽
林城綠滿山 數據謀未來
貴陽一方面抓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,另一方面抓新產業培育,經濟社會發展的綠色化水平持續提升
三月春光美,山色最迷人。
3月,記者登上貴陽市鹿沖關森林公園最高處的環翠閣,看到不少市民漫步在山間小道上,盡享安閑。放目四望,怒放的山花擠滿了大小山頭,蒼翠的森林帶環繞著城區。“林城”貴陽,果然名不虛傳。
貴陽市生態委宣教處處長李修瑤告訴記者,貴陽市持續開展造林護綠工作,上世紀80年代初步形成了總面積達13.6萬畝的第一環城林帶,本世紀初又建成了總面積達212.03萬畝的第二環城林帶。2012年,貴陽整合環保、林業、園林等部門的職能,組建了全國第一家生態文明建設委員會,率先創新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機制。到2015年底,貴陽的森林覆蓋率達45.5%,城市建成區人均公共綠地達10.95平方米,“爽爽的貴陽”名片越擦越亮。
然而,盡管生態優美、氣候宜人,但受交通條件、產業結構等因素影響,貴陽的經濟社會發展長期位于西部省會城市第三梯隊,資源優勢未能很好地轉化為經濟優勢。
“貴陽面臨著雙重壓力、雙重任務。”貴陽市負責同志多次表示,作為省會城市,貴陽必須加快發展,加快轉型,承擔起引領貴州省經濟社會發展的“火車頭”和“發動機”使命,縮小與兄弟城市的差距;另一方面,貴州是長江上游的生態屏障,貴陽還需守牢天藍、山青、水凈、地潔的底線,不斷提升生態環境質量。
“貴陽的地位和使命,要求我們必須走一條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相得益彰的發展道路。”貴州省委常委、貴陽市委書記陳剛說。
近年來,隨著貴陽龍洞堡國際機場擴建升級,貴廣高鐵、滬昆高鐵貴州東段,以及通往周邊省份的高速公路相繼建成通車,貴陽的交通區位優勢不斷增強,這為轉型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。
依托生態優勢和日益改善的交通條件,貴陽一方面抓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,積極發展循環經濟,另一方面抓新產業培育,旅游產業迅速發展,大數據產業從無到有、由小到大,經濟社會發展的綠色化水平持續提升。
對貴陽而言,發展大數據產業是“上上之選”。陳剛表示,“大數據既是個剛剛起步的新興產業,也是個消耗資源少的綠色產業”。2013年以來,貴陽市緊緊抓住與北京中關村全面合作,以及三大電信運營商數據中心落戶貴州的重要機遇,把大數據作為推動經濟提質轉型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,圍繞大數據產業核心、關聯、衍生三大業態,全面發展數據中心、呼叫中心、軟件與服務外包、端產品制造等,打造大數據全產業鏈,取得了明顯成績。
短短兩年多時間,貴陽市就在全國實現了多個“率先”:率先創建了國家級大數據產業發展集聚區,率先舉辦了全球首個以大數據為主題的博覽會和峰會,率先成立了大數據交易所,率先提出塊數據理念并探索建設塊上集聚的大數據公共平臺……
2015年,貴陽市大數據及其關聯產業規模總量近千億元,同比增長近四成,高新技術產業在工業增加值的占比達40%。大數據正逐步成為貴陽后發趕超的新引擎。
在大數據的浪潮下,一些傳統的信息技術產業也開啟了二次創業,貴陽朗瑪信息技術公司就是其中之一。該公司進軍互聯網醫療和大健康產業,打造了向公眾提供健康服務的“貴健康”平臺,還組建了互聯網醫院。
“大數據為各行各業的發展帶來了新機遇,醫療也不例外。”朗瑪公司董事長王偉告訴記者,該公司自主研發了拉雅芯醫學模塊、39健康儀、癲癇手環、便攜化學發光儀、智能康復鞋墊等醫學級的可穿戴和微型設備。
綠色,是貴陽的城市底色,更是未來發展追求的主色。在“十三五”開局之際,貴陽市確立了“打造創新型中心城市”的發展目標,將著力譜寫大數據產業和大健康產業、山地旅游和山地農業、現代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三個姊妹篇,邁向更高水平的未來。
遵 義
堅持紅色傳承 推動綠色發展
在打造西部內陸開放新高地的過程中,遵義市堅持把紅色傳承作為精神動力,把綠色發展作為戰略選擇
貴州遵義,中國革命的轉折之地。如今,這座黔北名城正抓住發展轉型之機,爭當貴州融入長江經濟帶的“排頭兵”。在打造西部內陸開放新高地的過程中,遵義堅持把紅色傳承作為精神動力,把綠色發展作為戰略選擇,2015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168.3億元,比上年增長13.2%,實現5年翻番,成為貴州經濟增長最快的地級市。
記者看到,在遵義會議會址、習水縣土城鎮等紅色旅游景區,不少黨員、團員和游客前來參觀學習,接受革命傳統教育;在仁懷市茅臺鎮,中國酒文化展覽館引來如織游人;在赤水大瀑布景區內,竹林婆娑,桫欏秀美。來自山東煙臺的陳女士張開雙臂,感受迎面而來的氤氳水汽,感嘆:“這里的生態真好!”
據介紹,2015年,遵義市共接待游客6200萬人,實現旅游總收入547億元,分別增長20%以上。“十二五”期間,全市旅游總人數和總收入分別是“十一五”期末的3.7倍和3.8倍。從遵義市區到仁懷、赤水,再到習水,一路行來,記者注意到,赤水河沿岸不少景區和道路設施正在施工改建之中。貴州省第11屆旅發大會將于4月底在仁懷召開,各地都在緊鑼密鼓地完善基礎設施,提升接待能力,滿足游客需求,備戰即將到來的“五一”小長假。
因紅軍“四渡赤水”而聞名的赤水河,是長江上游一級支流中唯一自然流淌的河流,有“生態河”“美景河”“美酒河”和“英雄河”的美譽,更是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。為此,遵義市久久為功,堅持不懈,持續推進赤水河流域的治理與保護,編制了《遵義市赤水河流域“四河四帶”總體規劃(2014—2020)》,劃定了生態紅線,加大環保執法力度,推進環境違法“零容忍”。
“離開良好的生態環境,茅臺酒就沒有立足之地”。貴州茅臺酒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家齊告訴記者,赤水河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才能孕育出茅臺酒。為此,茅臺集團長期以來對環境保護不遺余力,不僅在企業內部推廣循環經濟模式,還從2014年起每年拿出5000萬元,用于赤水河流域的生態保護。
近年來,“陸空江”交通立體網的逐漸完善,不僅讓遵義迎來了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,也迎來了自身通江達海的發展機遇。“遵義市正通過堅持紅色傳承,推動綠色發展,奮力打造西部內陸開放新高地。”遵義市發改委副調研員劉小奎說。
遵義背靠貴陽、面向成渝,區位優勢明顯。遵義市投資促進局副局長何家琴告訴記者,遵義到重慶大約2.5小時車程,部分縣市區只要1.5小時左右,隨著交通條件的不斷改善,可以更好地融入長江經濟帶和“一帶一路”的發展。目前,正在建設遵義綜合保稅區、遵義新舟機場航空口岸、遵義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、遵義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、遵義軟件園、大學生創業園“六大開放平臺”。
抓住長江經濟帶建設機遇,積極主動地深化與重慶、上海的合作,是遵義打造西部內陸開放新高地的戰略選擇。貴州省委常委、遵義市委書記王曉光表示,遵義要全方位向重慶開放,努力形成優勢互補,打造產業轉型的投資新平臺;要瞄準珠三角、長三角等發達區域,結合各自地理、資源、人力等實際,努力引進并積極打造以大數據引領的智能終端、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,推動區域經濟社會轉型升級、跨越發展。
據了解,“十二五”期間,遵義市抓住上海對口幫扶的契機,加快推進上海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遵義分區、遵義(上海)產業園區建設,并加強與重慶等周邊地區的深度合作。今年春節剛過,遵義市黨政代表團就趕赴上海和重慶,進行了交流和洽談。
春來遵義綠映紅。展望“十三五”,遵義市將重點推進電子信息產業、高端裝備制造業、現代高效農業、醫藥養生產業以及旅游業的發展,讓綠色產業強市富民,讓綠色城鎮山水相融。
銅 仁
邊緣變前沿 開放促發展
一張初具規模的綜合交通網,讓銅仁迅速成為武陵山區的新興交通樞紐,成為貴州融入長江經濟帶的“前沿區域”
位于黔湘渝交界處的貴州省銅仁市,素有“黔東門戶”之稱,境內流淌的烏江與沅江兩大水系,是長江流域的組成部分。隨著長江經濟帶戰略的實施,巨大的發展機遇落到了這座曾經的“邊緣之城”。
說“邊緣”,是因為過去由于交通基礎設施落后,銅仁對內難以聯系黔中,對外難以通達湘渝,雖然在西南地區連接中東部的關口,卻只有“區位”,沒有“優勢”。
如今,隨著交通基礎設施的跨越式發展,銅仁逐步擺脫了“邊緣”地位。“十二五”期末,銅仁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從28公里增加到596公里,實現縣縣通高速目標;通鄉油路、通村水泥路實現全覆蓋……一張初具規模的綜合交通網,讓這里迅速成為武陵山區的新興交通樞紐,成為貴州省融入長江經濟帶的“前沿區域”。“十三五”期間,銅仁將繼續開建4條高速公路,到2020年,出省通道將增加到8個,通車里程可望達1000公里,高速公路密度高于全省、全國平均水平,且烏江三級航道建設將加快推進。銅仁作為貴州融入長江經濟帶的“前沿”地位將更加凸顯。
“解決好交通問題,銅仁才能讓自身的優勢資源走出去,把中東部的優勢產業引進來。”銅仁市市長陳晏認為,生態資源是銅仁后發趕超的重要戰略性資源,而生態文化是最具競爭力和發展潛力的旅游資源。目前,“產業生態化”在銅仁已基本實現,“生態產業化”仍需重點發力。
在沿河土家族自治縣中界鄉孫家村,“樹上長金條、地下生元寶、空中掛仙果”的生態立體農業模式讓這個昔日的貧困村變成了“小康村”。當地傳統水果空心李好比“仙果”,地下套種的中藥材白芨好像“金元寶”,樹干上則用草繩綁著一株株鐵皮石斛馴化苗。63歲的孫家村當門組村民孫本道告訴記者,光自家種的2畝空心李,年收入就有3萬多元。貴州沿河烏江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馮新建說,沿河縣的生態優勢,正是他選擇來此投資的原因。這種立體種植模式高效又長效,特別適宜于退耕還林地區。
銅仁獨特的生態旅游資源,也讓普通老百姓看到了更多創業致富的機遇。石阡溫泉群、梵凈山美景、烏江山峽百里畫廊……越來越多的旅游精品線路被人們所熟知。在“中國土家第一村”江口云舍,外出務工的青年紛紛返鄉創業,開起了農家樂;在烏江山峽,游船駕駛員鄭文斌告訴記者,他2014年在這里成立了霸王谷旅游運輸有限公司,帶游客觀覽沿途風光,年收入可達20萬元左右。
事實上,銅仁的旅游產業正呈現井噴式增長。僅今年春節黃金周期間,銅仁市就接待游客279.93萬人次,同比增長71%;旅游收入16.74億元,同比增長66.7%。銅仁市旅發委辦公室主任嚴江莉表示,“到2018年,全市旅游業增加值將占GDP比重15%以上,旅游從業人數占全市就業總數的20%以上”。
大交通促進大流通,大生態帶來大發展。當前,銅仁市黔東工業聚集區、環梵凈山“金三角”文化旅游創新區、烏江生態經濟走廊“兩區一走廊”的經濟發展空間格局已基本成型。陳晏告訴記者,銅仁將按照“傳統產業生態化、特色產業規模化、新興產業高端化”的要求,大力發展新醫藥大健康、勞動密集型、特色輕工等產業,將銅仁打造為承接長江經濟帶產業轉移的示范基地。